女兒出櫃 郭媽媽:讓她的秘密成為我們的秘密
2007/07/11 07:10記者:記者林家琛/桃園縣報導
「當女兒向我坦白她是女同志時,我當下被嚇到了!」接受女兒出櫃已五年的郭媽媽昨天說,直到現在,她還是會想「不知道女兒會不會變回異性戀…,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郭媽媽說,女兒已廿一歲,從小就不愛穿裙子,陽剛之氣很重,當女兒十六歲「出櫃」向她坦白是女同性戀時,她與丈夫有過強烈的掙扎,後來他們用更多的愛接受女兒,也開始找書看、查資料,了解什麼是同性戀。
「我可以誇張地說,父母聽到子女是同志,就好像聽到子女得了癌症。」郭媽媽說,父母發現子女的秘密時,子女的驚恐、擔心與無助,更甚於父母。但是父母急著反對,只會讓子女更無助,父母應該先調適心情,了解子女的感受與愛的對象、交往經過,成為子女傾訴的對象。而且要徹底保密,讓「她(或他)的秘密,變成我們的秘密」。
郭媽媽說,有些同志的性向屬於陽剛的「T」,有人屬於陰柔的「婆」,也有人不分T與婆,但不能說陽剛之氣的女人就是「T」、自小不愛穿裙子就會成為同志。
「聽到孩子是同性戀,不要把他們當成妖魔鬼怪。」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喀飛也說:「把孩子帶去驅魔、看精神科醫生,只會把親子關係越弄越糟;不如坐下來溝通。」
性戀?異性戀? 別太早為孩子貼標籤
2007/07/11 07:10記者:記者胡宗鳳/高雄縣報導
專家表示,青少年心性發展未定,對性充滿好奇,即使與同性發生性行為,也不見得就是「同性戀」;臨床上這類青少年長大後多數會回歸異性戀,大人們不要太早為小孩貼標籤。
身兼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的高雄縣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國中生同性戀案例愈來愈多,就他輔導過的案例顯示,有一些是因為父母失和或其他原因,讓小孩覺得沒有安全感。
他指出,當家庭無法成為孩子的避風港時,同儕的影響力就會增強,心理上也會產生連結,因此感情會變得更親密,一旦擦槍走火,就會有類似「同性戀」的舉動。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薛克利認為,青少年心性尚未發展完全,臨床上無法判定是否為同性、異性或雙性戀,必須經過有系統的評估,才能最後確認。
他強調,即使經過評估確定為同性戀的青少年,也不應視為疾病,應該透過心理諮商來協助青少年了解自己性傾向,而不是去尋求「矯正」,家長更應該耐心地陪孩子度過這個階段。
黃志中也說,青少年出現性傾向與眾不同,首要應先行了解孩子與家庭的關係。
【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學者認為,國中時期愛跟同性膩在一起,甚至表達愛意,不代表就是同性戀。到底是不是同性戀,至少要到高中才能確認。
台灣性教育協會理事長高松景說,根據金賽博士的研究,同性戀占百分之三,但其中百分之二是假性,青春期都在尋求同儕認同,國中時期正好進入同性密友期,會讓學生搞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同性戀。
樹德科技大學性學研究所所長林燕卿說,評估是不是同性戀有一些指標,起碼必須和同性、異性都交往過,會不會對同性產生悸動、有談戀愛的興奮,對異性的身體都沒有感覺,夢裡出現的性愛對象是同性還是異性,可能實質上還要有性愛經驗來驗證等。
留言列表